top of page

人不是單獨存在社會中,必須與他人連結形成各樣的關係。當類似的社會網絡動員起來,個人的目標較容易達成,這稱為社會資本。從教育的觀點,又分成「家庭內社會資本」,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期待、教育的投入、關注與親子間的互動。另外,「家庭外社會資本」則包括父母與社區鄰里、朋友與老師的聯絡,還有師生的關係。當社會資本越高,孩子的學業成績就表現愈佳。不管內外社會資本,都是因著父母的社會關係,讓孩子可以得到來自各方更多的關注。

 

從實際執行的回饋中,也有同樣的驗證。孩子課業表現背後最重要因素是「關心」,成績只是孩子對外界關心具體的回應。不但父母親、學校老師可以成為孩子社會資本的提供者,來自社區足夠的關懷也可以。 生於單親家庭、隔代教養或離婚後與再婚父母居住的子女,可能因為與父母互動頻率較少,致使社會資本不足而影響學業。不是只有學業,不足的社會資本還會影響人格建立與人際關係。「家」是孩子對社會最卑微的請求。一位安置在彰化海邊一間教會的少年,十七歲了,輾轉好幾個收容機構與寄養家庭,留在這裡的時間最久。法庭告訴他這是最後一次機會。我問他,為何可以留在這裡。他回答,「因為這裡像家!」目前政府對於兒童的收容機構內部房舍的設計,也是以家為單位作為評鑑的標準,無非是要回應潛藏在人內部深層原始的渴望─對家的需求。 

為孩子建教室,遠勝於為成人建監獄 

地址:台南市中西區保安路201-1號2樓

傳真電話:06-2205298 

電話專線:06-2205589、06-2282353

聯絡人:葉慈惠    執行長

 

 

  • Wix Facebook page
  • Blogger Social Icon
bottom of page